别吃巧克力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多趣阁duoqug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姜秋今年14岁整,按照村里人的说法已经15了。
15岁上小学三年级,18岁才小学毕业,这个文凭完全不够看的。
所以她准备在这段时间里把小学的课程全部学完,开学就去毕业班,顺利的话,今年下半年就能上初中。
她不求多高的学历,两年内拿下初中毕业证就行,毕业之后看情况再选择上高中还是出来工作。
上辈子姜秋读的虽然不是什么名牌大学,但好歹也是个双非一本,虽然出了社会依旧是打工人的命,但脑子起码还是够用的。
这个年代的小学课本内容和姜秋曾经学的大致相同,虽然有的地方不太一样,但大差不差。
她把课本全都翻了一遍,有了一个最初的印象。
在炕上看书,容易犯困,光线也不好,她琢磨了一下,穿上棉鞋就跑到屋外墙角里蹲着。
这样既挡着冷风,还有阳光,看得清书上的字。
赵玉兰回家时,刚好瞧见自家闺女缩在屋檐底下看书,连忙喊住几个小的,“别去闹你们三姐,去外边玩去。”
姜秋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整个的小学语文课本,除了吃饭时间全部用来复习。
另一个姜秋的经历让她燃起了斗志,为什么她可以,自己就不行呢?
她一直都知道自己做事缺少动力,如果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,她会将一辈子时间浪费在寻找目标上。
姜秋在心中漫无边际的想。
既然小姜秋选择成为那个时代的领导者,那她也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领导者。
或许听起来过于幼稚,可却是她当下最真实的想法。
如果说30年代最显眼的几个词是“抗日”“革命”“反抗”。
那60年代就应该是“建设”“脱贫”“致富”。
姜秋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——进公社做干事。
听起来似乎遥不可及,但她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向着终点冲刺。
之后的几天,老姜家所有人都察觉到姜秋的变化。
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,捧着课本钻墙角里看,烧火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。
赵玉兰忧心忡忡地找婆婆商量,“妈,你看小秋这学习学的饭都不咋吃了,过年那几天刚补了点,现在又亏了。”
姜老太知道她这是想要给姜秋开小灶,心想着孩子毕竟是用功学习,说不定以后就像她二姐那样去城里做了工人,于是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“玉兰啊,你去柜子里拿胜利上次送来的麦乳精给小秋冲点,别再像年前那样饿晕过去。”
赵玉兰连忙答应,“哎,妈,我知道。”
亲妈在做什么姜秋全然不知,她每天除了看小学课本之外,还翻出了姜英以前留下来的试卷。
虽然这些试卷已经写上了答案,但也不妨碍她把题目抄下来当作新的卷子。
除了学习之外,她还让系统帮她找来了一些强身健体的书,跟着书上的图画打打太极。
上辈子为了防身,她报过几年的拳击课,虽然后来因为工作繁忙慢慢减少了上课时间,但还是有些记忆的。
这个年代坏人虽然不多,但不能说没有,反正她闲着也是闲着,说不定以后会用上呢。
年后的时间飞逝而过,眨眼就到了3月1日,红星公社小学报道的日子。
姜老太特意请了半天假,带着姜秋趁天还没亮就赶往公社小学。
姜老头和姜大山拿的都是整工分,旷半天工总觉得不值当,赵玉兰又刚好要去调节村里吵架的小夫妻,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姜老太身上。
一路上姜老太不住地念叨,“我们那时候女娃是上不了学的,甭管你认字再快,脑子再聪明,先生就是不要你。你们可是赶上好时候了,学校不管男娃女娃全都收。”
说着,她又激动起来,“还得感谢毛主席,咱家闺女也成了文化人,也能进城做工人,不然像以前那样,生了女娃送到别人家去做老黄牛,奶着孩子还得下地干活,哪像现在这样能做工人、做老师?”
姜秋被她牵着,两人走到小学时,门口的人还不算多。
这不稀奇,前两年,大多数人连饭都吃不上,就更别提上学了。
姜老太送孩子们上学时也来过这,对小学并不算陌生,凭着记忆找到了老师办公室,敲了敲门。
“请进。”
听到里面传出的声音,她这才带着姜秋进去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